欢迎您 客人 请先登录 | 注册 | 导航 | 搜索



神州宣教 >> 唐崇怀 >> 神的眷护和祷告的神学性探讨—从哲理神学的立场来肯定祷告的必须
  您是本文第 4149个阅读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唐崇怀:      神的眷护和祷告的神学性探讨—从哲理神学的立场来肯定祷告的必须



    多年前,笔者为纪念印度尼西亚拣义里中华基督教会以祷告闻名的郑纯纯传道逝世十周年写了一篇特论祷告神学短文[1][1],近年来因对神学导向性问题的关切, 前后发表了数篇有关神本神学、人本神学思维分辨的小品,[2][2] 在一些信徒读者和教会中掀起一些辩论。近日因灵恩运动的复兴,一般教会对复兴景象的渴望,教会又有一度深受《雅比斯的祷告》一书和“祷告摇动神的手”一诗的影响,加上传统教会回顾美国历史中福音派教会数次《大醒觉运动》及早期中国教会《东北大复兴》和《山东大复兴》的范例,深受感动,竟然想参照这些过程,以祷告来复制教会复兴景象。此外,近来教会中因灵修操练和灵修神学的神秘主义因素的混杂,未能对神本、人本思维信仰和神学作详细分辨;为此,一般教牧及神学教授,竟然有意无意将宗教传统的因素取代圣经真理和信仰的神学因素,误导信徒教会,以禁食祷告造势、强逼上帝为人成全大事;更有擅敢以喇嘛异教祷告方式,提倡催促连锁祷告,分接一分,时接一时,日接一日,密密缝缝,将神围注;苦苦哀求,期望真神怜悯赐福,或成全个人心愿,或彰显全能、或医病赶鬼、或挽救世风、或抢救灵魂、或复兴教会,目的虽善,但皆有人本、人为之嫌。这种作为若因事态危急,情词逼切,信心幼稚尚可谅解,神亦会因其伟大属性,权充应允。然而,有些人竟然变本加厉,无事生事,锣钹兼用,大事鼓吹,劳神伤财,避弃真理的之忠心传扬和圣道敬虔神学的真诚教导,竟然私自以祷告代替读经、查经、解经,以个人肤浅经验代替复活证道,无形中将教会里敬拜和信心的操练和信徒信仰对神的单纯瞻仰,擅自改为以人为情操为重,专求自己利益的宗教习俗操作,忘却昼夜思想神的话、将神的话存放心里的教训。适逢飞机夜到,笔者观望沉思这些事态之余,心里实有当年保罗在雅典之焦,深夜共语,即作此文,望能尽些微力,唤起教会对神道和真理的重视,回归以神、以圣经为本的信仰,完成祷告的真职事。
  一、教义和信仰的肯定
    其实,在思考祷告神学时,我们绝对不能忽略教义里有关神的恩眷和护理的真理。基督徒的祷告与一般人的祷告最大的不同乃在于它不单是一种宗教性的自然反射性行为(Natural Reflection),而是一种信心在信仰里的正常和必然回应。从神学的观点来说,我们的祷告不是、也不应该单是危难中或欢悦中的反应,而是我们心灵里对神和神真理的启示和恩召的必然和正常回应。说的白一点,祷告不应是宗教型的反应(religious reaction)而是真信仰的回应(Faith Response)。祷告虽有被动性的成份,但绝非纯被动的;它乃是信徒在神的主动和人的被动的相互运作中的一种主动性回应,也就是当人听了神的呼召时的回应不是反应。
    希伯来书的作者明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十一7)雅各说得更白:. . .应当求那厚赐于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雅一5)因为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一17)
    为此, 简单的说,我们祷告乃是因为我们清楚知道神是一切福份的根源,也是一切的根源。其实,对神作为的真确信仰离不了两个基本母题:1)神的全权、尊荣、威严,和2)神的恩眷和护理。前者为对神本体的认识,后者对神与他创造的关系认识的结果;前者为后者之基,后者为前者之现,二者合一、成全完备。这就是我们对神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笔者深信一般信徒对神的全权、尊荣和威严不会有所质疑,但对神的恩眷和护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为,有时却难于肯定。 事实竟是,历代以来伦理界有关恶的疑难(Problem of Evil)经常会隐隐约约的扰乱我们的思想和信心。约伯的经历虽常是我们苦难中自慰的榜样;雅各亦就此提醒我们: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有怜悯,大有慈悲(雅五11);然而,我们还常会发问:除了祷告和交付以外,我们还可作什么、能作些什么?我们竟是这么无能! 然而,事实和真理本来是如此,神万事都能行作,但他仍让我们活在苦难中、无能中。神本就是这样要我们藉着祷告学习自己原就是人,使我们明白他的慈爱和怜悯、可学习忍耐谦和,更让我们可以因他的尊荣和大能学习祷告,来瞻仰和经验他的奇妙和荣美!
  二、 神眷护教义的厘清和阐释——祷告的必然和必须性肯定
    当我们坚定了神的恩眷和护理的信仰时,我们无疑的是愿将自己交付在神的手里。这是祷告的要决和必须。祷告不但是求告神,而是交付神。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好吊诡背正的思想,神既然是全知、全智,他也是全善、全能,终必救助我们,那他为何还要我们祷告,到底我们为何还需要祷告?这问题只能在哲理神学里分析和解释。在此康德哲学的悖反原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阐解的亮光。
    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他提出一种所谓的悖反律原理(Antinomy)[3][3]。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等力并称悖反律的肯定,这就是:
    1.这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有其局限,但在这局限的体悟中我们竟然可以得着其无限本质的肯定;
    2.组成这世界的物质元素本就是局部个体里的单纯物质,然而实际上世界里的任何物质诚然绝对不会是单纯的;
    3.自然界的因果律是一种必然, 但在这必然定律中竟然存在着一个至高的自由律;
    4.自然界中必有一位绝对存在(Absolute being)的创造者作为自然的终级因由,然而这位终极的因由竟是无有存在(Nowhere exist),或不可能有存在。[4][4]
    很明显的,康德乃是用这种悖反律来说明了两件事:1)人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2)我们仍可藉着人思维的局限肯定神的创造和作为的无限性和超然性。 从神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肯定了神和神作为的无名性和无情性[5][5]; 而人也只能从他的有限中去理解神的无限,更在神的无限中才可以了解人有限中的无限。
    在这种理解架构里, 神的眷顾和护理教义就容易解说得多了。神的眷顾和护理并不排除祷告的必须,相反的更是肯定了必须祷告的教义。神的恩眷和人的祈祷不是两个命题, 而是一个命题的两极,在悖反律原理理解下,不单是可以并行相符,而是本为一致。下文祥述。
  三、哲理神学对祷告的必须性肯定
    在悖反律的架构下,我们可以认清神的绝对主权和作为并没有剥夺人的自由,也没有容忍人的懈怠;神的恩眷和护理是断不会容许人不尽他当尽的本份。正为这缘故,对基督徒来说,有了对神真确的信仰就不会消极的发问说:既然神预定了一切我们还有何主权、自由可言?也不会说:神既然已有其美好的眷护和奇妙的安排,那我们何必还需要祷告?相反的, 正因为我们有了对神真确的信仰和信仰的宣告,我们可放胆,又可放心的说:神既然已经本乎他的美意预定了一切,又在他的善良和美意中预备了一切,这位恩慈的主既然吩咐我们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那么我还等什么,还怀疑什么, 还为什么不快快祷告? 我们不但可以本着神所赐的信心,更可照着神的吩咐,尽情逼切的祷告来享受神的同在和他所赐人意外的平安,让我们的心怀和意念得着保守,让神的名得着称赞!(腓四6-8)这才是真理的教导。
    很明显的,今日的教会对祷告的真理常停留在宗教习俗和心理的层面上,也只在这些事上兜圈子,其结局必然是将基督教的真理和信仰贬低了; 在这种层面上,祷告也只能用功利和交易的思考来理解。这样一来,我们的祷告和异教徒及一般人的祷告就是大同小异了, 还不只都是一些宗教性的操作和操练,不再是真信仰和真信心的行动, 失去了圣经所说的功效和生命进深的体现。
    所以说,从哲理神学的立场来看,祷告不是一个工具,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必须。诚如信仰与信心一样,它不是为了要从神得着什么; 它是一种当行、也是一种必然的行为。其实, 我们祷告,若就是没有从神得着什么的话,祷告仍然是我们不会不行的事。 祷告本就是一种本体的目的行为(it is an end in itself),不是为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行为(it is not a mean to an end)。唯有这种行动和运作,祷告才可说是真信仰的表现,是对神的信靠和交付。真情的祷告本就当是如此!

四、祷告行为和功效的本体分析
    形式上, 祷告是信仰和宗教的一种行为表现,它可是表态,也可是礼仪,更可是一种有固定目的的行动,这些都是无可厚非。其实,从本体论来分析,祷告的行为和功效是可以从四种层面来探讨与研究:1)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层面,2)人类的文化与社会行为层面,3)经济与政治的功能层面,和4)宗教与神秘的运作层面。在本体性分析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四种层面的祷告行为怎样被工具化;人更常会将四种层面的祷告功能迷思化、神话化。在此, 我们也看到,这些本是真诚敬虔信仰的祷告行为竟然变成了无谓的虚假宗教行为。这是今日教会教牧和信徒应当留意和尽力避免的事。
    其实,当我们肯定神的普通恩典时,我们就是不否认神会在他的普通恩典里,藉着这些层面显明他的大能和作为;然而,我们仍绝对不可以利用这些普通恩典的彰显,将祷告作为促成私人议程的成全和得着私利私益的道具。兹将这四种层面的祷告运作略解於下:
    1、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层面来探讨祷告行为。
    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来看,祷告是生理和心理作息的一种必要和必然: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必然有其喘息的需求。为此,不论从生理或从心理方面来说,人必然会在某种激烈动作之前、之后都有这些稍息性的动作。这些稍息的动作有镇定心思、集中思考和事后反省自悟的作用。在形态上,我们可以将这一切行为在人宗教性的预设意识中归纳为祷告行为。 从行为的习俗和惯常运作中,我们的下意识也会将这些行为汇集成为一种惯性反应行为,而视之为一种类似祷告的行为;它又会在惯性反射和反应的作用下,催逼我们将它定为一种促成有效成果的因由。这么一来,它也就会让我们有意无意的相信这种行为所带给我们的功效而肯定这种类似祷告的行为。 这就是宗教心理学所谓的迷信性的自圆性理想(superstitious self fulfilling idea)。
    无可否认,生理和心理的反射性祷告虽有其固定的价值和作用,它也仍可在神的普遍恩眷的原理下成为人的祝福和帮助; 但在哲理神学的本体性分析下,我们也只能将它定位为生理和心理上的惯常作用和反应,不能将它视为纯信心和纯信仰的行为和行动。无可怀疑,它虽可带给人生理和心理的慰籍,安宁和福分,但在这几点上,我们仍分辨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祷告的不同。 所以说,这种祷告虽是有益,但无助于信仰的长进,不宜畅行。
    2、从文化与社会行为层面来探讨祷告行为。
    人的文化和社会行为是不能脱离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换句话说,人为社会和文化性活物是必然会有文化和社会的行为;祷告行为当然也不会例外。虽然祷告原是个人的敬虔表现,但无庸置疑,人总希望得着别人的认同,希望别人与他一同祷告,更希望别人知道他祷告的内容。这种识辨让我们看到祷告行为的文化和社会意识和价值,而祷告的功能和果效也有形无形的在这样的文化和社会意识里得着彰显和肯定。
    换句话说,祷告是文化和社会的行为,它会要求他人的个人参与,团体性的参与,群体性的参与,甚至民族性和国家性的参与;人越多,声音越大,词越达意,就越有煽动性,越有劝服力,更可有惊天动地感人之效。这正是为什么早期君主会有昭示天下,代民祈天之举;其主要原因无非是要启动文化社会意识的说服的功效。
    今日教会崇拜的公祷,祷告会的同心开声祷告,小组集合的祷告,都无不带有这种隐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常听到人说:“相聚祷告的家庭,必相持守长久”(Family that prays together, stays together)。教会也常会鼓励信徒参与小组,同心祷告,将祷告的职事视如沙场争战:同志应当并肩,信徒应当同心;又以亚伦、户耳之扶摩西手臂喻为以祷告同心扶持支助事奉;代祷的职事也因此得着坚定; 我们又认定一人祷告力量微小,多人同心,力量必可加增;教会信徒交情更可因此得着坚固。 这一切都是因为同心祷告的人必会同心事奉,不易分歧分裂。
    以上各节多有见证,无可厚非。然而,若深层分析一下,这些结论仍不能离开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当人们肯在一起祷告时,人在这种现象中除了表示和承认自我力量的微薄之外,也自然是进而有了群体性的肯定和参与,更会因有了参与而有所共同的识辨和委身;接着就是共同性的相互谅解与肯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公祷和共同祷告的果效除了神的特别祝福外,无可怀疑仍然是这种文化和社会因素所造成。 无可否认,这也可说是神藉着文化和社会因素来成就他的眷顾作为。这些也都是一般人不肯忽略的见解。
    拿个例子来说,笔者常主领教会重要会议,在双方激烈辩驳之中,常有一方就在痛失城池之际,即以静心追求神的旨意为由,临时要求暂停会议辩论,让大家拨出时间祷告。当时因时所限,笔者作为会议主席,只好宣布凡要祷告者,可到隔壁房间自由祷告,他其与会者当可心里祷告,会议仍得继续进行。结果竟是诚然没有一人出去祷告,个个认定会议重于祷告。这岂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祷告,但不可不参加会议和辩论。 其实,那些人要求祷告,只是借口,是为缓冲局势而已,实有虚妄之嫌。 这种态度诚然是想借重祷告的社会群众说服性,达到自己的目的,重人为的计数过于对神的信靠和祷告的奥秘功能;诚然是对神的奇妙感动作为未能有完全托付和信靠。
    说句实话,人太容易将祷告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属灵化、神迹化和神话化。更容易用祷告作藉口、作工具来达到个人的私利和目的。这是对神和真理的污蔑。
    笔者认为教会应有公祷和共祷,也不反对禁食祷告。但若标榜禁食祷告,公祷和共祷来作为可以激动圣灵工作,得着上帝祝福的工具,那明显是忽略了神和圣灵在神普通恩赐里的作为,更不必说神的特别恩典和作为了。禁食祷告,公祷和共祷的功效除了圣灵和神的特别赐福外,我们仍不得否认那可也是神在人的文化和社会行为中,在他的一般恩典所给与人祝福, 祷告行为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仍是不可忽略的。为此,教会、教牧若以此为由,竭力鼓吹禁食祷告,公祷和共祷,岂能避免虚妄诈欺之嫌。
    3、从经济和政治的功能角度来看人的祷告行为。
    从人的宗教行为角度来看, 宗教本就是一种工具,祷告行为当然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经济的效益和关切是福分,越多越好;而政治的效益和关切乃是能力和能力的应用,当然也是越多越好。
    看看一个国家,特别是那些以宗教为本的国家,不论是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或伊斯兰教, 全都会利用宗教和宗教行为来规范人民的道德和伦理;进一步的就是利用宗教和宗教行为来均平财富和政治资源。祷告也会自然的因着它的神圣性被利用,成为经济和政治措施不可责疑的一个环节。
    正为这个缘故,在国家和国家祭司作为灵界中介的联盟和相互利用的架构下,祷告行为必会尽其能的奴役于人。这一切给人看到的全是人如何可以利用祷告来达到国家和个人的私利和私益。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在国家政治和经济里的“神秘”[1][6] 功用。
    对这些事,笔者没有指摘。但在本体论的解析下,这种祷告行为的必然和效果本就是为要成就在位者或当权者的政治和经济意念。 所以这些功能难被喻为神圣作用,因为它只是人为性的必然现象。一不小心, 教会和教牧无形中会很容易的落在这种错谬中,将祷告的经济和政治一般效益当作启动神作为的机制。
    再拿个例子来说,教会为得着国王或在位者的恩宠,为他们设宴祝祷。事前大事铺张,事后争功求利。美国每次普选竟有教会特别为候选人,禁食通宵祷告,呼天喊地,无奇不有,这和庙祝庙会有何不同,真是叫人痛心。
    为国家,为在位者祷告,本是圣经的明训。但是曾几何时,我们竟然让那些异教之风吹入了教会?教会和信徒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定位应是神在世界的光,世界的盐,也是那建在山上的一座不能隐藏的城,(太 五13-15)是神慈爱、信实的见证。基督徒与异教的祷告不同,其实就在于我们对这些真理的识辨和悟性的交付。
4、从宗教和神秘的运作层面来看祷告行为和果效
    以上各节很明显的让我们看到,除了信心和信仰的解释和答案外,祷告和祷告行为的功效仍是离不开人、人文和自然科学现象的里解。 为此,教牧及神学界不应鱼目混珠强制认定所有祷告都必有超人为的效能,来标榜祷告和祷告行为的重要性;来导诱人祷告,威胁人不可不祷告。
    话虽是这么说,然而从哲理的分析和神学的立场来说,祷告还是有一种宗教神秘的层面是理性不能理解的。 这些事叫人虽难信其有,但绝不能定其无。这些宗教里的神秘现象,康德称之为意识界的真实,护道家帕斯卡尔谓之为心性现象。 诚如帕斯卡尔所说:人心自有其理乃人的理性所不知之理[1][7]。正因为这个缘故,祷告和祷告行为的功能虽可用生理和心理因素功能来理释,可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从政治和经济的层面来解释,但最终还是离不了宗教和神秘意义的范筹。
    其实,人常是藉着这宗教的神秘意义,故意将神的一般恩典和普遍启示神话化了。宗教和宗教行为的迷思和神话化,虽会加增这些行为的神秘性的力量,但对信仰来说,一不小心,它倒会削弱了人的信心,败坏人的信仰。为此教牧及神学在谈到祷告的论题时,应当尽量避免神话迷思性的解读,免得误把那宝贝的真道丢弃,只保存那装有真道的瓦器。 在实际的教牧工作中,我们更不应利用祷告的宗教神秘意义来鼓动鼓吹信徒参与祷告、多多祷告。这样我们才不致将异教之风带进教会,动摇信心,败坏信仰。
    新约神学家布尔曼就是针对教会过分的将自然现象迷思神话化,而提出了所谓的贬神话的圣经解读。他的这种作法很明显的是出于他对神和神作为的不信,和他对教会传统信仰行为误导的一种过分反弹。然而分析的深层一点,当我们这些蒙神拣选恩眷的人,不能真诚踏实的解读神的话语和神的作为,又在有意无意中照着异教的方式祷告时,我们怎能怪责别人对我们的误到过分反应和反弹?
    无可置疑,祷告的宗教和神秘意义是人所不能理解的,但藉用这不可理解为理由来发掘其中的神话和神秘功能,无疑的是忽略了基督教的神圣性,更是愚蠢的将那永生之道贬为神秘宗教的无稽之谈。这不但不能增进人的信心,反而破坏人的信仰,将真道信仰转而成了迷信。只怕我们这些自以为敬虔者的错误,与那些不信者谬论相比之下,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 在研究宗教中的祷告行为上, 除了以上四个层面以外,还得关注到祷告的一个最重要层面: 祷告的神圣性。 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圣经的全息本质对祷告和祷告行为可以有全面性、完整性的认识。
    5.祷告的神圣性关注
    笔者在前段的脚注(5)稍微将宗教与神学里的“神秘”、“奥秘”和“神圣”略作分辨。祷告蒙神应允,在基督教的神学理解里,不当单看为神秘现象,只能将它看为一种奥秘现象。奥秘之不同于神秘,乃在于奥秘是一种已经解开,是可以理解,但不能完全理解的启示事实。救恩和救恩的经验就是这种开启的奥秘,救恩不是不可理解的神秘经验。当我们奉主的名向神祷告的时候,神在基督道成肉身里所成就的救恩,将这奥秘开启,让我们可坦然无惧的来到神面前,蒙恩惠、得怜悯、作随时的帮助。这是神在基督里与我们同在的得明证;它虽没有神秘性却大有奥秘性。这奥秘是神圣的,更是不可侵犯的。 为此, 我们应当小心,因为凡以人为本,随己意的祷告,是侵犯神,神可随时毁灭。亚伦的两个儿子献上凡火的结局当引为鉴戒。(利十1-7)
    其实,祷告是否神圣不在乎人的态度,乃全在于祷告时我们对神和神话语的认识。没有神的话和不认识神的祷告,就是大事铺张、人多声大、情词迫切,悲痛哀求,虽可惊天动地,但仍未必可以感动真神。
    神说,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何:四6)不认识神的祷告,就如巴力先知的哀求,有了跳踊、自割、刺身,竟是徒有祷祈,没有神的回应。对那些不认识神,不留意神的作为,离弃耶和华,与他生疏的子民,神说:你们举手祷告,我必掩眼不看, 就是你们多多祷告我也不听. . .(赛一2-9,15);神更藉先知玛拉基说:甚愿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关上殿的门,免得你们徒然在我坛上烧火  . . .(玛一10)。
    为此,让我们确定祷告的神圣性,好好查考圣经,回归真道,才能回归真神。先以神的真道将讲坛充实,让信徒在至圣的真道上好好造就自己,才能好好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20、21)如此,教会复兴必是期日可待。
  六、结束的话
    近日来,自从世纪末和初的替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现象丛生;教会也再次经历到了“耶和华的言语稀少”、圣所中的灯即将之熄灭的危机、异端异教兴旺猖狂的挑战和威胁。为教会复兴的急迫,好多教会教牧高声疾呼信徒竭尽守望、警醒祷告之责:或提倡晨祷,或通宵,或禁食祷告,更有鼓吹全国祷告,世界联盟。同时、同日祷告和全日连锁祷告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本都是信徒应当履行的本分和任务,也是圣经的吩咐,是信仰的正常表现,更是教会中历史的见证。但是细心察看一下,这些鼓吹祷告的人和所谓的公祷和共祷运动竟然常只是凡火一把、昙花一现:一鼓作气,二衰三竭,来来去去,伤神破财,除了个人一时兴奋,给一些人露头露面机会外,到头来,所带给教会的除了烟云消失的印象外,别无它物。
    笔者曾受邀参加回归真神公祷、共祷特会,主办单位为作秀形的祷告会,单是广告传单就花费了百万多美元之巨额;其竭尽心机之为缺款祷告,优于为复兴祷告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叫人啼笑皆非。参与领祷之教牧,做秀者有之,营私者有之,表现才华者有之,唯无一人深入解经讲道、教导真理,真叫笔者痛心悲切。
    今日的教会若徒有祷告之象而无回归真道之诚,怎能回归真神,蒙神祝福。其实,不论私祷、公祷、共祷,这些本都应是以我们对神真道的必然回应为主。当教会回归真道之时,即为教会回归真神蒙福之日。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他。他必出现如晨光,他必临到我们像甘雨,像滋田天地的春雨。(何六3) 神的应许永不改变,他必医治我们背道的病,甘心爱我们;(何十四4)他必广行赦免,也必医治这地,复兴教会。
    深愿这篇短文可以唤起教牧信徒渴慕真道之心,致力于真道的学习,能识辨异教之风和异教之举,弃现象以求实质,轻礼仪以重信仰。离弃信心的行为操练来经历信心的行动、本乎真理追求善良、公义、圣洁、好存怜悯的心与神同行。 好好读经、好好查经、认识真神,并本着信心对真道的回应,可以好好祷告,亲近真神,行在神的面光之中,蒙神赐福,复兴教会,是为至祷。
2007 年5月19日,新加坡初稿
2007年5月29日美国、洛杉机完笔

--------------------------------------------------------------------------------
[1][1] “祷告神学的再思”详参拙著《信仰的再思与重建》,台北天恩,2000年。。 该文曾译为英文和印度尼西亚文。
[2][2] “神学思维的本体性分析”; “信心的话、先知的话、智慧的话”等。 www.21sz.org; www.josephtong.org
[3][3]笔者将antinomy 译为悖反律, 而将paradox 译为背正律(一般人译为吊诡或悖律)。 其实Antinomy 与paradox不同,paradox 是指两个并行命题,似乎矛盾其实平行,本就是似非而是, 它只是一物的背和正两面,本无矛盾,为此有人将之译为吊诡或悖律。Antinomy 不同, 它不是两个命题,而只是一个命题。 它是同命题中相异相拒的两极,但这两极竟然因异到极点而相遇相成。笔者特以悖反一词谓之, 意味悖之背或背之反,为负负之异合, 以此词异背正律或悖律。(有关背正律的文著祥参 拙著“神学的背正理念”一文《信仰的再思和重整》台北、天恩出版社。)
[4][4] 康德在这里的“nowhere exists”本意是神不可能会有存在。哲学上的“存在”是指增长性质能的一种空间里的存在,这么说神就不是神了。
[5][5] 祥参 拙著《神的无名性和无情性》一文, www.21sz.org;www.josephtong.org
[1][6] 笔者盼望读者将神秘 (mystic)、奥秘 (mystery) 和 神圣 (Holy) 分辨清楚。任何宗教都有其神秘的不可理解性,唯基督教在其神秘性之外,尤有其奥秘性。这奥秘就是神在基督里向人显明了的救恩。但是宗教的神圣性就不同了。神圣不单指不可理解,又是指不可侵犯行的超越。祷告不单有其神秘性,更有其神圣性。祥参:Rudolf Otto: The Idea of the Holy 一书。
[1][7] 详参氏着:沉思录(Pansee)一书,各宗教网站皆可下载。


编辑录入:     Bo
文章来源:     陈祥钦
录入时间:     7/17/2007 1:34:00 PM
本站文章多数来自互连网*仅供研究参考*文中观点并不一定代表本教会立场

编 辑
*相关文章/相关评论/分页功能(待实现)